主页 > 理论 >

乡村振兴视野下“两山”转化的基层协同体系探析

发布时间:2020-05-28 13:29   来源:浙江新闻客户端    作者:宁晶 阅读: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在28个不同场合提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其中多次论及“两山”转化问题。今年3月,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来到安吉余村,他强调,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,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,要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,积极发展多种经营,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,实现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之间的相互转化。


       一、“两山”转化牵引力:发挥基层党委政府能动性


      践行“两山”理念、推动“两山”转化,离不开基层尤其县级党委政府的能动性。首先,要在“两山”理念指引下持续深化县域绿色发展内涵,要深刻认识到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、生态优势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、生态潜力是最大的发展潜力。其次,要抓好上级相关政策的配套落地。客观上,国家和省级政策在落地过程中难以“雨露均沾”,即便对相关政策所涉及的要素资源实行平均分配,各地最终的受惠程度也将因配套措施的不同而出现差异。第三,要积极谋划一些新载体。“两山”转化是践行“两山”理念过程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环节之一,只有成功案例、没有固定模式,必须敢于创新、善于创新,才能突破财力、区位等客观限制,跳出同质化无效竞争的困境,实现“两山”转化的目标。


       二、“两山”转化传动力:积极发现和培养乡村带头人


      尽管历经工业化、现代化、信息化洗礼,我国乡村治理的实际运行模式仍然保留一定的传统自治色彩。因此,为了提高转化成效,必须把科学理念、政策支持有效植入乡村肌理,这就必须发挥乡村本土带头人的作用。为此,一是要把发现带头人、培养带头人、用好带头人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和实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,把握好体制介入的时机和尺度,激发乡村自治的潜能。二是要不断完善相关风险防范的制度设计,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乡村基层深入,切实防止唯能人论倾向。三是要积极探索农村党员干部管理激励机制创新,给予优秀乡村带头人更多的制度化激励,包括在克服乡村家族性既得利益障碍、营造良好干事创业软环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。唯此,才能巩固提升传动力,更加畅通地把“两山”转化的思想力量和政策红利传送到广大乡村基层地区。


       三、“两山”转化支撑力: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


      我国的农田山林水体等自然资源尽管实行集体或国家所有制,但实践中集体自然资源大多分散承包到各个农户。新形势下,自然资源想要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利用,绿水青山想要转化为金山银山,往往离不开规模化连片整合。在坚守集体所有制这条底线不动摇的情况下,连片整合想取得农户支持配合比直接实行有偿征收还要更加困难。由于群众往往思想开放程度不一,利益诉求复杂,只有基层党委政府和村组织各自发挥比较优势,开展有效的动员和激励,才能实现从“体制—村组织”二维协同到“体制-村组织-村民”三维协同的跃升。激发群众转变观念的最有效方法,就是让他们得到或者看到实实在在的获益。要通过优化方案设计来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,维护推动“两山”转化的初衷。尤其要杜绝欺瞒现象,一旦失去公信力,再想重新发动群众势必难上加难。强调群众的获得感,也不能忽视说服工作的重要性,因为农村群众的诉求并不完全是理性的,其非理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任何事情都可能被乡土宿怨所捆绑,把“解决”旧矛盾、满足旧诉求作为支持新举措的前提。这就需要从基层工作技巧的层面开展说服工作。随着获益确定性的增加,需要说服的对象相应减少,说服难度相应降低,“两山”转化的道路将更加畅通。此外,群众的支撑作用还突出体现在人力资源保障方面。无论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、现代农林业还是其他涉农绿色产业,都要求乡村具备一定的人才队伍支撑。多年来,乡村“空心化”、老龄化等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,在一定时期内,青壮劳动力人口继续向城市和城镇化地区转移、乡村人口总体出现净流出的情况仍将持续,缺乏足够人力支撑的乡村不可避免走向衰败,乃至出现农田抛荒、水体淤积等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情况。因此,要更加重视以“两山”转化为抓手,为乡村地区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,加大乡村绿色发展人才培训力度,强化生态环境保护、绿色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,形成共建绿色生态发展家园的良性循环。


       四、“两山”转化激发力:借助市场力量做大做强


    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,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。这一科学论断应用到生态自然资源上,就是要正确认识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,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“两山”转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。市场本身是一种中性的力量,它既可以是导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产生张力的根源,也可以是促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强劲动力,关键取决于价值导向和制度设计。


      两山“转化”之所以离不开市场,首先缘于市场集成了强大的能量:无论是深深植入于市场经济之中的资本、人才、技术等要素,目标消费群体美好生活需要、国内外消费潮流等前沿信息,对自然和农林资源进行产品化开发和包装、流程化标准化服务、指标化监测和提升等方面的技能,还是开放包容、诚信经营等理念,所有这些都是基层所急需而缺乏的禀赋,是切实提高“两山”转化效率、放大转化能量的必备条件。但承认市场的重要性,并非主张让市场唱“独角戏”,必须让市场有机融入“体制-村组织-村民”的协同体系之中,成为激发绿水青山潜能的第四维度。一是如何引进来的问题。市场主体的参与动机在各个领域大同小异,主要就是基于成本与回报、收益与风险的衡量,不断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。在“两山”转化问题上,自然资源的质量直接决定市场参与的获利空间。因此,除了具备稀缺性特色资源禀赋的地区,大多数区域都难以成功引进成熟的市场主体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委政府的作用,尤其要注重加强整体规划,大力开展项目谋划包装和招商推介,加大国土空间等要素支持力度,解除市场主体进入的后顾之忧。二是如何规范的问题。如前所述,市场主体的参与属于中性行为,假如放任自流,在利益驱使下,中性的参与不可避免地将变成恶性的破坏。如何规范市场逐利行为,划定过度开发、侵占群众合理权益等红线边界,对基层监管提出了较高要求。三是如何培育本土市场力量的问题。对于浙江这样的民营经济发达地区,除了引进外部市场主体,也可以充分调动村组织、村民的积极性,通过吸引乡贤创业、组建联合开发主体、实行乡村创业“导师制”等手段创新,培育本土市场力量。


      结语


      研究“两山”转化的动力机制,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在资源禀赋并无本质差别的情况下,不同区域之间绿色发展成效出现明显分化的根源所在,进而有助于主管部门通过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,更好推进乡村振兴,映照“两山”理念的真理光芒。要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思维,避免孤立、片面看待问题,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委政府的能动性,解决绿色发展由谁牵头推进的问题,也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基层动员作用,让整个社会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意识、提高绿色发展技能。在纵向层面,要着力构建“体制—村组织—群众”的无障碍协同体系;在横向层面,要正确理解和始终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,把握好政府“有形之手”与市场“无形之手”之间的角色定位关系,支持、引导和规范商业资本下乡,支持、培育乡村本土市场资源整合和市场力量发展壮大。
(作者单位:中共金华市委党校)

上一篇: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
下一篇:在乡村振兴大环境下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

分享到:
0
最新资讯
阅读排行